大學教授蕭元熙與妻子決裂后,決心要把小女傭余珍改造成為自己理想的妻子。余珍原是個出身低微的小大姐,深受封建思想和舊習慣的束縛。蕭元熙不厭其煩,從思想修養(yǎng)到待人處事,為她設計了一整套的改造方案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改造,余珍果然擺脫了舊的束縛,從對婦女地位的認識到談吐舉止,都能達到現(xiàn)代婦女的水準。蕭元熙非常滿意自己創(chuàng)造的奇跡,與余珍結成了夫妻,過上了稱心滿意的小家庭生活。但好景不長,有了新思想的余珍,在生活中要求有更多的獨立自主,引起蕭元熙的煩惱。一二八事變后,余珍因父兄遇難,毅然投身抗日救亡運動,但得不到蕭元熙的理解。蕭元熙迫不及待地將余珍關在家中,斷絕她與婦女抗日運動的聯(lián)系。幾年后,余珍生下一子,蕭元熙憧憬重新過上理想的家庭生活時,八一三上海抗戰(zhàn)爆發(fā)。他把余珍母子托給一位婦女運動者,自己偕老友同去漢口做動員民眾抗戰(zhàn)的工作。于是余珍再度參加抗日救亡活動,服務于難民救援工作。蕭元熙到達漢口后,擔任動員委員會委員,電召余珍離滬前往。不料余珍于途中遇敵機轟炸,幼子慘死,悲痛之余,決心投身到更廣大的爭取自由的戰(zhàn)場。當蕭元熙在碼頭迎接她時,意外地發(fā)現(xiàn)理想的妻子已是一個女兵。由于夫妻倆志趣各異,一個向往舒適生活,一個追求光明前途,思想感情上無法協(xié)調(diào),促使余珍悄然出走。這時,蕭元熙終于懷疑,進而悔恨自己改造婦女的理想。不久,武漢失守,蕭元熙流亡桂林,重執(zhí)教鞭,并一反往昔婦女解放的論調(diào),在報上撰文鼓吹把婦女關入家門。敵軍進逼桂林,落魄的蕭元熙隨著難民隊伍通過封鎖線時,意外地與護送難民的戰(zhàn)地工作隊隊員余珍相遇,發(fā)現(xiàn)她已變成另一種新型的人,無奈蕭元熙只能目送她奔向遙遠廣闊的前程。